當前位置:首頁 > 刑事辯護 > 正文內容

如何判斷是否構成綁架犯罪?

法律咨詢網2023-10-16 08:13:23刑事辯護6
如何判斷是否構成綁架犯罪?

一、"如何判斷綁架犯罪法律依據與案例分析"

(一)本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界限
拐賣婦女、兒童罪與綁架罪均有綁架的行為,在形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區(qū)別之關鍵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賣婦女、兒童罪以出賣為目的,而綁架罪以勒索財物、以他人作人質等為目的。
(二)本罪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
以威脅方法實施綁架罪與敲詐勒索罪常易混淆,二者的區(qū)別是

1、犯罪侵害的對象不同。敲詐勒索罪實施威脅的對象和取得財物的對象是同一個。而綁架罪實施威脅綁架的對象和取得財物的對象是分別不同的人。

2、客觀要件表現不同。敲詐勒索罪威脅的如系暴力,行人聲稱是將來實施,而綁架暴力的威脅,則是當時、當場己經實施的。

3、敲詐勒索罪行為人并不擄走被害人予以隱藏控制,而綁架罪則要將被害人擄走加以隱藏、控制。另外,如果行為人以并不存在的綁架行為欺騙威嚇某人不是當場交付財物的,既不應以敲詐勒索定罪,也不能以綁架定罪,而應以詐騙罪論處。如欺騙威嚇某人當場交出財物,而威嚇的是以暴力侵害人身為的,則應以搶劫罪論處,如威嚇的是以揭露隱私等,則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綁架犯罪司法解釋》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拐賣、綁架婦女(幼女)過程中又奸淫被害人的行為應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1994年4月8日 法復[

1994]6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在綁架過程中以暴力、脅迫等手段當場劫取被害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2001年11月8日 法函[

2001]68號

3.公安部《關于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適用法律和政策有關問題的意見》2000年3月24日 公通字[

2000]25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razor-magic.com/news/article/701631.html

分享給朋友:

“如何判斷是否構成綁架犯罪?” 的相關文章

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一般判刑

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一般判刑

一、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一般怎么判刑 1、騙取國家出口退稅判刑根據《刑法》第二百零四條規(guī)定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

非法私贈文物藏品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非法私贈文物藏品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一、非法私贈文物藏品罪立案標準是怎樣的 非法出售、私贈文物藏品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違反文物保護法規(guī),私自處置國家保護的文物藏品,具體有以下方式1、行為人違反國家文物保護法律、行政法規(guī)及本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2、私自非法出售由國家保護的文物、圖書等藏品;3、私自將由國家保護的文物藏品贈送給個人或者...

集資詐騙和一般集資行為的區(qū)別是什么

集資詐騙和一般集資行為的區(qū)別是什么

一、集資詐騙與一般集資行為的區(qū)別可能會是什么 1、考察行為人的目的,即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無論是否發(fā)生集資糾紛,雙方當事人在簽訂集資合同時,主觀上均不存在無償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或目的;而集資詐騙罪的行為人則在主觀上有占有他人集資款或物的故意,其與他人簽訂集資合同并不...

"我同學偷走2000元被判刑多久,已被拘留"

一、我同學因為偷錢被拘留了,偷竊2000元判刑多久啊 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根據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狀況,并考慮社會...

變造金融票證罪既遂判刑規(guī)定?

變造金融票證罪既遂判刑規(guī)定?

一、變造金融票證罪既遂判刑規(guī)定? 專業(yè)律師法律分析變造金融票證罪既遂判刑最新規(guī)定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中。自然人犯此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法律依據《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有下列...

危險駕駛罪是具體危險犯還是抽象危險犯?

危險駕駛罪是具體危險犯還是抽象危險犯?

一、危險駕駛罪是具體危險犯還是抽象危險犯? 1、危險駕駛罪應為抽象危險犯。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的區(qū)別在于行為人實行的行為有無發(fā)生嚴重后果的危險,是否需要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判斷。前者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特定的行為,即具有這種危險,無須再結合案件具體事實來加以判斷,而后者則必須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才能得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