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權的除斥期間
一、合同撤銷權除斥期是多長時間,法律上如何認定
律師解答
合同撤銷權的除斥期是五年,自合同簽訂之日起五年內不行合同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一般來說,當事人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起一年內行使撤銷權。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項、第二款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條
第一款第一、二項、第二款
【溫馨提示】遇到法律問題,有81%的當事人第一時間通過搜索與學習基本法律知識來了解問題的可能風險殊不知背后的法律糾紛,遇到法律問題及時找專業(yè)的律師咨詢,點擊咨詢按鈕快速找到最合適、可靠的律師,能夠降低該問題上存在的95%以上的常見法律風險。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二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二條
二、合同法撤銷權除斥期間起算時間如何規(guī)定?
從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算。合同撤銷權是指撤銷權人享有的對意思表示不真實,但已經生效的合同予以撤銷,使合同歸于消滅的權利。雙方在簽訂合同之后,如果因為其中一方不能按照合同如期履行導致另一方利益受損,當事人可以使用撤銷權維護權利,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三、可撤銷合同的除斥期間有多久,法律上如何認定
律師解答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預備期間”。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某種民事權利有效存續(xù)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該民事權利消滅。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guī)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就消滅。因此,可撤銷合同的除斥期間是一年,從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開始起算。
需要注意的是,除斥期間與我們常說的訴訟時效不同。除斥期間一旦經過,當事人的權利就消滅了,而且除斥期間是不因任何事由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而訴訟時效經過以后,當事人喪失的只是勝訴權,他的實體權利并沒有喪失,而且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的或者延長的。
【溫馨提示】并不是每種情況都是客觀一致的,一個同類型的答案能夠解決我們遇到的85%法律風險。但真正的解決方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復雜的情況下,建議盡快咨詢專業(yè)律師,獲得針對性解答!
四、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權除斥期間是什么
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權的行使并不是無期限的。在法定撤銷權產生后,贈與人未行使該撤銷權之前,贈與合同仍然有效,但卻有隨時被贈與人撤銷的可能,這對受贈人將十分不利,使受贈人的權利永遠處于不安的狀態(tài)。
為此,為了維護贈與關系的穩(wěn)定性,促使贈與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以維護自己的利益,法律特別限定贈與人行使該權利的期間。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二條,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百六十三條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yǎng)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二條
[2]《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三條
五、可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有哪些?
可撤銷權的除斥期間是5年,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撤銷權行使期限是除斥期間,該期限不能中斷、中止或者延長,權利人如果不及時行使,將喪失該項權利。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xù)期間,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guī)定。存續(xù)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xù)期間,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guī)定。存續(xù)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九條
[1]《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九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